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歷史社會學專題討論
Seminar on Historical Sociology 
開課學期
101-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林國明 
課號
Soc5065 
課程識別碼
325 U01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社318 
備註
初選不開放。
限學士班四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12hist_soc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的目標兼重歷史社會學的實質知識與研究方法的訓練。我們一方面閱讀歷史社會學的經典著作,探討「現代國家的形成及其後果」的歷史經驗與理論解釋,另一方面,透過經典閱讀,學習歷史研究的方法與技藝。

根據這樣的課程目標,授課內容主要分為兩部份,一是經典著作的閱讀(佔三分之二),二是歷史研究方法的討論(佔三分之一)。 這門課將閱讀Karl Marx, Marc Bloch, Barrington Moore, Theda Skocpol, Perry Anderson 和 Thomas Ertman 的著作。選擇這六個人的著作,有幾個原因。第一是選讀的著作都有中文譯本。第二, 他們的著作在知識地圖上標示清楚的位置,可以引導我們在歷史社會學的旅程中的探索。第三,除了 Bloch 之外,他們的鉅觀分析都聚焦在「資本主義的政治社會學」;我們將透過閱讀他們的著作來探索「現代性的形成及其後果」這個孕育社會學的核心主題。

Philip Abrams 說,所有的社會學解釋都應該是歷史的解釋;社會學的老祖宗不都是從歷史變遷的過程來解釋當代世界的核心問題(如理性化、世俗化、工業化、資本主義化與政治體制的轉型)?如果說,馬克思、韋伯和托克威爾等人的古典著作標示歷史社會學的第一波高峰,那這個古典的傳統,如Denis Smith 所言,曾經瀕臨滅絕的邊緣,直到1960年代以後,「才像灰燼中飛出的鳳凰一樣,得到了再生」,「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它已在高空展翅翱翔」。在這個「再生、起飛與翱翔」的階段, 歷史社會學的著作,匯聚在社會學的古典關懷,共同關注於十六世紀以來在西方漸次形成而影響全球人類命運的資本主義體系和現代國家的發展過程,及其造成的後果,如剝削、壓迫與反抗。連同 Bloch 有關歐洲封建社會的研究,這些著作,在實質知識方面,可以讓我們了解歷史研究對催生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現代性」(modernity)所作的探究。這是這門課選擇閱讀這六部經典的主要原因。 這些經典著作所探討的問題包括(但並未窮盡):

-- 西方封建社會的基本特質為何?如何形成?歷經何種階段性的變遷?
-- 全球範圍的資本主義體制與現代國家,如何在西方封建社會中形成?
-- 除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之外,哪些因素影響現代國家形成的基本特徵和形式差異?
-- 何謂國家的「相對自主性」?哪些因素影響國家與資本家和其他階級的關係?不同的國家/階級的關係形式,如何影響促動社會變遷的集體行動?
-- 在通往現代性的道路上,為何有些國家的政權形式走向民主體制,有的走向共產主義,有的走向法西斯?農業的商業化,農村的階級關係,以及支配階級與國家的關係,如何影響不同政權形式的發展路徑?
-- 「沒有資產階級,就沒有民主」!是嗎?為什麼?
-- 為什麼社會主義革命沒有在西歐社會出現,反而在資本主義發展相對落後的俄國和中國發生?
-- 同時促成政治體制與社會結構激烈轉變的革命行動,發生的條件為何?

這些著作雖然標誌了特定的方法取徑,但我們在研讀這些經典時,將暫且擱置方法的討論(Marx 除外),而著重於實質的經驗知識的探討。由於當前歷史社會學在方法上的討論, 都在相當抽象的層次上進行爭辯。對歷史社會學的著作不熟悉,就一頭鑽進抽象觀念的爭論,常讓學生感到挫折與困惑,也容易使討論陷入「鬼打牆」的境地。本課程希望先透過經典著作的閱讀來探索、體會、領悟什麼是社會學的歷史研究後,才進行方法的討論。

整體來說,我們所閱讀的這些經典著作處理的主題,是如 Tilly 所說的《 Big Structures, Large Processes, Huge Comparisons》。閱讀這些格局龐大的歷史社會學著作,可以拓寬我們知識的眼界和抱負。不過,1970年代和1980年代 由 Skocpol 所代表的,重視鉅視結構的歷史研究取向,在1990年代以後受到挑戰、批判與反省(要提醒的是,我們選讀的其他經典,方法取徑與 Skocpol不盡相同)。他們的研究被認為(有時是被曲解為)忽略了行動、過程與文化,凍結歷史時間,誤用比較方法。1990年代的歷史社會學興起一波「從說明事件如何在時間序列的過程中發生,來解釋它為何如此發生」的「敘事轉向」。歷史研究如何使用證據來「說故事」?歷史敘事如何和社會理論結合?我們將利用四到五週的時間,來介紹歷史社會學當前在方法和理論上的討論與爭議, 例如,比較方法的使用;一般化理論與歷史特殊性的關係;歷史過程中結構與行動的交互作用;時間、次序、事件、機遇、路徑依賴等概念在歷史研究中的操作。這些爭辯大都是環繞在我們閱讀的經典著作而展開的。因此,閱讀經典使我們能夠入戲,有文本依據來了解、評論歷史社會學當前的趨勢與爭議。

 

課程目標
1. 閱讀歷史社會學重要的經典著作,從閱讀、討論和批評這些影響深遠的鉅著,瞭解「現代性」(modernity)的形成及後果,亦即,現代國家與資本主義如何在西方社會形成、擴散,而造成具有世界史意義的後果,如革命、反抗與政體變遷。

2. 介紹歷史社會學當前在研究取向和方法上的主要趨勢和辯論,包括如何使用證據、從事比較;如何使用理論;如何處理時間脈絡;如何結合敘事與分析等。

3.透過前面兩部份的閱讀討論以及練習,培養學生從事歷史研究的能力。
 
課程要求
1. 閱讀:這門課的閱讀份量非常重。經典著作每週的閱讀量,大約是兩百頁。 閱讀經典著作是本課程訓練的重點,修課學生務必在上課前念完所有指定閱讀。

2. 心得報告: 修課學生必須針對經典著作和方法的閱讀文本撰寫兩千字的心得報告;經典著作每本書寫一篇心得(需要花兩週念完的著作,包括 Bloch, Ertman, Anderson 和 Moore,只需在第二週繳交)。每部經典著作,我將提供數個問題,在前一週公佈;方法的讀本,每週有一個指定問題,請參見本課程大綱的「每週進度」。心得報告的寫作方式主要是回答我提出的問題 (經典著作的心得不必每個問題都回答)。心得報告必須於星期一晚上十點前寄到我的 Gmail 信箱:kuoming305@gamil.com,請勿遲交。

3. 經典閱讀分組討論與課堂報告:修課學生將以隨機分派的方式分組,進行經典閱讀的討論。需要花兩週念完的經典著作(Bloch, Ertman, Anderson 和 Moore),各分組需在第一週原上課時間(即課表的第三週、第五週、第七週和第九週),以至少兩個小時的時間聚會討論經典著作的閱讀內容,並作記錄(該週只做分組討論,不上課)。各部經典著作需要上課討論的週別(即課表的第四週、第六週、第八週、第十週、第十一週等五週,Marx 該週除外),需在上課前,利用至少一小時的時間,聚會討論我所提出的問題(與心得報告相同)並就其中一個問題(上課前一小時抽籤決定),準備十分鐘的課堂報告。各組另需彙整準備在課堂上提出討論的問題。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分週進度**

第一週 2/19 課程介紹

第二週 2/26 什麼是歷史社會學?
林國明, 2012,〈歷史研究法〉,瞿海源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東華

Abrams, Philip1982. Historical Sociolog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 1-17.

Skocpol, Theda. 1984. “Emerging Agenda and Recurrent Strategies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in T. Skocpol ed. 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pp. 356-3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三週 3/5 Marc Bloch: 封建社會(一)
Bloch, Marc. 2007. 張緒山譯, 封建社會(上卷):依附關係的成長,北京:商務印書館 (頁碼待指定)

第四週 3/12 Marc Bloch: 封建社會(二)
Bloch, Marc. 2007. 張緒山譯, 封建社會(下卷):社會等級與社會體制,北京:商務印書館(頁碼待指定)

【經典閱讀心得報告 I 】

第五週 3/19 Thomas Ertman: 利維坦的誕生 (一)
Ertman, Thomas. 2010. 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國家與政權建設, 頁1-181,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六週 3/26 Thomas Ertman: 利維坦的誕生 (二)
Ertman, Thomas. 2010. 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國家與政權建設, 頁183-380, 上海人民出版社

【經典閱讀心得報告 II】

第七週 4/2 Perry Anderson: 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 (一)
Anderson, Perry., 劉北成、 龔曉莊譯 ,2001, 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頁3-189,台北:桂冠

第八週 4/9 Perry Anderson: 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 (二)
Anderson, Perry., 劉北成、 龔曉莊譯 ,2001, 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頁193-435,台北:桂冠

【經典閱讀心得報告 III】

第九週 4/16 Barrington Moore: 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 (一)
Moore, Barrington. 拓夫譯,1991, 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現代世界誕生時的貴族與農民,台北:桂冠圖書 (頁碼待指定)

第十週 4/23 Barrington Moore: 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 (二)
Moore, Barrington. 拓夫譯,1991, 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現代世界誕生時的貴族與農民,台北:桂冠圖書 (頁碼待指定)

【經典閱讀心得報告 IV】

第十一週 4/30 Theda Skocpol: 國家與社會革命
Skocpol, Theda, 劉北成譯,1998[1979],國家與社會革命, 頁 3-225,台北:桂冠

【經典閱讀心得報告 V】

第十二週 5/7 鉅視結構比較分析及批評
Kiser, Edgar and Michael Hechter. 1991. "The Role of General Theory in Comparative-Historical Sociology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7:1-30.

Goldstone, Jack A. 1997.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Comparative Macrosociology." Comparative Sociology Research 16:107-120.

【方法作業】想像你是 Theda Skocpol, 請從「鉅視結構因果分析」的立場,回應 Kiser and Hechter, 和 Goldstone 的批評。

第十三週 5/14 結構、事件與歷史過程
Abrams, Philip. 1982. Historical Sociolog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 190-226.

Sewell, William H. Jr., 2005. “A Theory of Event” in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197-224

【方法作業】請從本週的指定閱讀中,討論歷史過程裡事件 (event) 與結構 (structure) 的相互關係,並舉出你正在進行的研究實例,或本課程前面幾週研讀過的經典著作,說明該如何建構「事件」,使我們可以從事件中看到結構與行動的交互作用。

第十四週 5/21 敘事的轉向
Griffin, Larry J. 1992. "Temporality, Events,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An Introduction."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20:403-27.

柯志明,2012,〈跨學科的歷史研究〉,瞿海源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東華

蕭阿勤,2012,〈敘事分析〉,瞿海源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東華

【方法作業】
請從本週的指定閱讀中,討論敘事方法如何處理事件與結構的關係而做出因果解釋,並以本課程前面幾週研讀過的經典著作為例,說明敘事分析是否可與一般化理論,以及比較方法結合。

第十五週 5/28 Karl Marx: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馬克思,1972,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603-703,北京:人民出版社

【經典閱讀心得 VI 】
(1)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這部著作中,「結構」指的是甚麼?請舉 
出個「事件」,說明從「事件」中,我們如何看到「結構」和「行動」之 間的關係,亦即,結構如何促發或限制行動?並請具體指出:一連串行動 所構成的「事件」,是否再製或轉化先前的「結構」,而影響後來事件的發 生?
(2) 延續上週的討論,請以這部著作為例,說明歷史敘事可否(以及如何)與一般化理論結合。


第十六週 6/4 時間與路徑依賴
Mahoney, James. 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29: 507-548

林國明,2003, 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
會學,5:1-71

【方法作業】請以《到國家主義之路》一文為例討論:
(1) 在路徑依賴的分析中,研究者如何判定「前面發生的事件影響後來事件的發生」?路徑依賴的分析,有沒有可能提出貫穿整個時間過程的「整體解 釋」?
(2) 歷史個案研究有無必要使用比較方法?如有必要,使用比較方法的目的為 何?如何進行比較?個案研究的結論,有沒有概化的可能?

第十七週 6/11 期末報告討論
 
參考書目
參見「指定閱讀」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心得報告 
60% 
 
2. 
分組討論與課堂報告 
20% 
 
3. 
課堂參與討論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9  課程介紹 
第2週
2/26  什麼是歷史社會學? 
第3週
3/05  Marc Bloch: 封建社會(一) 
第4週
3/12  Marc Bloch: 封建社會(二) 
第5週
3/19  Thomas Ertman: 利維坦的誕生 (一) 
第6週
3/26  Thomas Ertman: 利維坦的誕生 (二) 
第7週
4/02  Perry Anderson: 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 (一) 
第8週
4/09  Perry Anderson: 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 (二) 
第9週
4/16  Barrington Moore: 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 (一) 
第10週
4/23  Barrington Moore: 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 (二) 
第11週
4/30  Theda Skocpol: 國家與社會革命 
第12週
5/07  鉅視結構比較分析及批評 
第13週
5/14  結構、事件與歷史過程 
第14週
5/21  敘事的轉向 
第15週
5/28  Karl Marx: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第16週
6/04  時間與路徑依賴 
第17週
6/11  期末報告討論